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湘潭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登)

湘潭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angtan.gov.cn 发布时间:2022-03-25 09:26 【字体:


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十四五”开局稳健有力。

  (一)坚持创新驱动,产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印发实施湘潭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强基项目突破关键技术35项,科大海牛 II 号深海下钻231米刷新世界纪录,华菱线缆超高温电缆助力神舟十二号顺利升空。“智造莲城”特色路演活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金额9亿元。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产值累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湘潭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高新区“双创”工作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湘潭高新区风能产业跻身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湘潭经开区获批省“两业”融合区域试点,湖南众翔、宏大真空获批企业试点。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65家,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7.0%。

  (二)坚持“五好”标准,园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印发实施创建“五好”园区振兴实体经济的意见、创建“五好”园区行动计划,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主特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20%、14%。天易经开区加强规划管控,有序退出停产企业和低效企业,获得节约集约用地表彰奖励200亩周转用地指标。全市园区生产性服务机构达116个,公共服务平台达122个,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14个。岳塘经开区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剥离。培育支持6家园区企业获评国、省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湘乡经开区、天易经开区获评2020、2021年省"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先进园区。湘潭高新区评为2021年度营商环境先进园区。湘潭高新区“容缺审批+拿地即开工”经验被湖南日报推介。雨湖高新区评为全省首批8家环保诚信园区之一。

  (三)坚持提质扩容,市场有效需求持续恢复。开展“迈好第一步项目论英雄”竞赛活动,2021年列入省重点项目48个、铺排市重点项目497个,年度投资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蓝思科技、金龙铜业等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全市产业投资增长15.5%,民间投资占固投比重67%。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和省预内投资等各类资金。华菱线缆成功上市。在全省首创设立湘潭市中小微企业首贷和续贷中心,我市贷款到期接续融资可得性指标排名全省第一。“信易贷”平台注册企业数达到3967家,授信金额48.76亿元。建立金融重点支持“白名单”,为80家优质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5亿元。组织开展“乐享消费湘当韵味”系列活动,积极培育消费品牌,着力畅通农村物流渠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四)坚持重点突破,改革开放活力不断迸发。出台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任务清单,印发市属国企改革行动实施方案。17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其中4家获批“专精特新”重点企业。企业设立登记通过全程网办实现无纸化“零见面”,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数38934户。市民之家“一窗式”综合服务模式正式对外开放,开设综合受理窗口261个,服务事项1852项。全年三批320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落地运行。向各级园区赋权市级事项197项,工业项目在园区基本实现审批“闭环”。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清理信用服务机构18家。湘潭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运营。全年累计引进“三类500强”企业27个,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56个。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3.7%。

  (五)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全面履行轮值城市职责,成功召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共同签署“1+3+10”合作协议。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环线等11个一体化标志工程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成功争取省政府批复湘潭经开区(九华)16平方公里纳入湘江新区核心区范围。全国首条红色旅游专线“两山”铁路开通运营。湘江二桥、谈爱桥完成提质改造。全市15个美好社区和206个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工程基础类建设全部完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保障工作获国家发改委推介。农村生活垃圾付费制度全覆盖工作获国家发改委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推广。争创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5个。推广种植高档优质稻50万亩以上,出栏生猪头数同比增长31.6%。厕所革命完成率100%。雨湖区获批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

  (六)坚持民生为本,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改善。出台强化企业招工服务二十条措施,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2场。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分别达到101%、110%、110%。为2.5万余名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贴2.4亿元。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9所,新增公办园学位5780个。湘大附属实验学校等5所学校建成使用。全力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获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第二批国家试点城市。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实现疫情“零外溢”,符合接种条件人群实现全覆盖。“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被省政府通报表扬。城市空气优良率达84.4%,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粮食、能源、生产、治安等安全保障有力有效。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强园区兴实体,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园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作用,全面落实“五好”要求,对照“五好”园区评价指标,建立健全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全面实施园区亩均税收提升行动,强力推进园区低效产能和闲置用地“盘活”,着力提升园区亩均效益。国家级园区主攻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省级园区主攻百亿产业、十亿企业、亿元项目。深入开展“三高四新”产业项目建设活动,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继续抓好“11+2”优势产业链建设,力争每年每条产业链引进一个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裂变、培育、招引10个以上制造业市场主体。聚焦“四主四特”现代产业和“两新三电”特色品牌。“一企一策”支持引导本地优质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家,省级达到100家。推动企业“入规”“登高”“智造”“上市”“上云”。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和“两业”融合建设试点。

  (二)稳投资促消费,努力提振有效需求。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激活投资和消费需求。科学布局和有序推进九华新片区科创走廊重大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军工城重大项目、精品钢材产业园等标志性工程。吸引、撬动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严格按照“两条线三回归”原则,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提高项目投资精准度,强化预内资金支持项目监管。深入开展社会投资和产业项目竞赛活动,力争完成年度重大项目推进任务。强化项目包装策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合法合规、优质高效推进新能源、制造业、水利、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等领域项目建设。推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实施商圈提升工程,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推进传统商圈向数字商圈、智慧商圈转型。加快韶山红色旅游省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三)增活力添动力,着力强化改革创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发展为驱动,依靠变革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争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市管投融资公司继续向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持续完善四级政务体系权责清单和公共事务清单,落实“园区事园区办”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机制。精细精准落实国省减税降费以及其他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园区改革,强化园区主责主业,力争在全省“五好”园区创建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六大专项行动,力争营商环境评价全省前列。推广全国“信易贷”平台,打造“信用湘潭”诚信文化品牌。深化科技创新改革,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入库800家。促进一批技术成果交易,力争全年完成技术合同150亿元以上。积极参与和推进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建设,协同打造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四)扩开放促协同,深化区域合作成果。牢牢把握国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工作举措,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进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环线、湘潭昭山大道-长沙新韶山路等城际交通连线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全力推进湘江新区九华新片区建设,编制实施兴隆湖、高铁北、竹埠港片区和黄家湾融城片区建设详细规划。建立长株潭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及科研成果、技术需求等清单。推动长株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长株潭智慧教育示范区,推动长沙市优质教育资源在湘潭布局一批学校。推动长株潭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建设长株潭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5条以上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链。争取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0个,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0个,“破零倍增”企业180家。

  (五)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持续解决学位、床位、车位、厕位问题。继续实施棚改、旧改、城中村改造“多改合一”,力争新提质改造老旧小区84个、1.12万户。持续推进韶山市国家数字乡村整县试点、湘潭县国家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试点,争取湘乡市、韶山市纳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试点。努力争创韶山市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区。继续抓好文旅、农业、工业等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实施现代都市农业提效行动,新增高标准农田13.62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1.5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统筹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七张网”建设,力争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基本达到100%。建立一批人才下乡、企业兴乡、乡贤返乡创新创业基地,引导扶持建设“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体。

  (六)抓统筹提效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在统筹协调、规划引导、项目支持、机制保障、科学考核上下功夫,科学有序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统筹使用土地资源、统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统筹发展低碳交通。抓好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突出抓好重点能耗企业用能监管。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替代。以岳塘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全域光储风电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推进湘潭县昌山风电场等5个风电项目和湘潭石坝口50MW集中式光伏等项目建成并网出力。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全市PM2.5年均浓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优于省定目标,国、省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提升。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付费工作,逐步完善城区厨余垃圾收运体系。

  (七)惠民生同富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紧紧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项目,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一批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确保在园幼儿普惠率达到80%。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综合试点,落实好“双减”政策。支持市五医院、市六医院建成三级专科医院,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生命急救绿色通道、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提质改造、市中医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建设。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实现我市医保电子凭证“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制定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积极争取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和双拥工作。

  (八)防风险保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环境。落实“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湘潭。全面压实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全力增收节支,盘活资源资产,做好债务控增量、保兑付、化存量工作。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持续开展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实现基本无拖欠目标。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严格落实安全发展责任,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水平。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度冬有序用电和电力需求响应及能源保供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油、蔬菜、猪肉等生活物资保供稳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来 源:市发改委 责任编辑:江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