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41.84亿元,同比增长5.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社消零总额增长7.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6.4%。
(一)打好“发展六仗”,经济运行稳中求进。坚持系统谋划、压茬推进,制定实施“总体方案+六仗行动方案+季度方案”一整套作战策略,聚焦“规划、政策、机制、项目、模式、工具”六项关键要素细化实化工作任务,接续实施四个季度行动计划,各仗有机衔接、共进互促。建立健全经济运行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支持民营经济36条、居民就业增收十大行动等一批组合性政策。成功获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等政策平台42个,创历史新高。园区“亩产论英雄”、政银企合作稳增长等一批湘潭典型、湘潭经验在国省推介。
(二)推进产业强市,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深入实施产业链“强链”计划,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以上。全年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0家、省级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5家,湘钢、威胜能源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恒欣实业、湘钢瑞泰、湖南永霏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湘电获评国家工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2家。创新“增资扩产+政策赋能+专业经营”模式,累计盘活处置园区低效用地2028亩。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9家。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科技型企业惠及率居全省第一。
(三)扩大有效需求,市场预期逐步改善。举办“乐享消费 惠购莲城”嗨够湘潭2023年消费节,分阶段发放政府消费券,组织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100余场次。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湘潭旅游发展大会。培育放心消费创建单位200余家。莲城步行街获批“湖南省示范步行街”,万楼·青年码头、湘江外滩街区入选首批湖南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精心组织省市4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出第二批创新推进基础设施示范项目9个。杨梅洲大桥和下摄司大桥全面复工,吉利新能源LCV商用车等重大产业项目实现竣工。
(四)坚持区域协同,开放合作不断加深。湘潭“三城一园一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湘江新区九华片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创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封顶。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湘潭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省人民政府批复。G60沪昆高速醴陵至娄底扩容工程进展顺利,湘潭大学城创新创业园等十大标志性工程有序推进。37个“厂网一体化”项目全部完工,爱劳渠治理完成销号,全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启动实施“五片百村”工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增长10%、达1.7亿元,年收入过百万村新增30个、达60个。累计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45座、垃圾中转站58座,乡镇快递网点和快递服务进村实现全覆盖。
(五)强力改革攻坚,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在全省率先启动园区改革和县市区(园区)财政运行风险监控,“以数治税”建立财税综合信息平台。组织举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银企对接活动32批次,投放贷款124.3亿元,获批项目数量、投放贷款额度均居全省前列。全年新增湖南裕能、崇德科技、永达股份3家首发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全省首位。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湘潭县第一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挂牌出让。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揭榜竞优”活动,全省首例“社会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在韶山办结。组织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会、供需交流会等系列活动20场次,促成130多个产销协议签约。
(六)狠抓降碳减污,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建立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年度评价和“十四五”中期评估。湘乡绿色化工园区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兴湘氟“三改一扩”等4个项目新签约落户。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三项指标绝对值及改善率均达历史最佳,改善率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二。中湾村水输入型污染耕地源头防控典型经验在国省推广。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在韶山竣工投产。盘龙大观园成为长株潭绿心价值提升示范,成功举办第二届湖南花卉苗木博览会。
(七)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保障坚实有力。精准推进社保参保扩面,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96.3%。顺利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市六医院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重要民生商品货足价稳,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惠及困难群众10.3万人次。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对象就业人数等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新建竹埠港实验中学等3所城区学校,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30所。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全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全省率先实行困难重度残疾人分散照护服务四方协议模式,惠及5460户残疾人家庭。雨湖区成功获批基层社会扁平化治理改革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八)扛稳安全责任,重大风险有效管控。打好打赢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攻坚战,未发生拉闸限电问题。科学精准落实新冠疫情“乙类乙管”防控要求,持续开展监测预警。健全规范安置帮教对象“一人一档”,开展“利剑护蕾”行动,对重点人群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动态管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非法集资等突出犯罪,成功创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工矿商贸、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百日攻坚”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强执法防事故”“打非治违”行动。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亡人事故。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牵头联合娄底、衡阳以湘钢为主启动先进钢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申报工作。力争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新增国省专精特新企业40家以上,培育国省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聚力“三改一扩”,力争全年培育智能制造企业40家、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120个,创建国省绿色工厂10家以上。做好园区调区扩区工作,力争2家园区获评省级先进“五好”园区。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持续开展“智赋千企”行动。以产教融合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力争新增规模服务业企业70家以上,规模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18%左右。
(二)加快推动科技赋能,提升创新引领力。锚定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目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动态储备150家左右企业入库,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900家。锚定2025年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3.0%目标,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总量达到80亿元以上。锚定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总数达到300家以上目标,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科创平台20家左右,总量达到260家。实施好科技成果转化十大项目,承接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落实省“芙蓉计划”、“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个以上。全力抓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推进湘江科学城建设,加快中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三)持续深化关键改革,提升发展新动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企业家利益。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六个一”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抓好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推广复制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经验,力争新增贷款资金规模12亿元以上。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制定2024年营商环境指标“湘潭标准”。持续推进“湘易办”推广应用、“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深化园区“四即”极简审批改革。全面落实“赋码访企”“企业宁静日”“双随机、一公开”等机制。全力打造“信用湘潭”,争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健全企业投诉报警快速处置机制,实现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警长”全覆盖。
(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升增长支撑力。持续发挥“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建设总指挥部调度机制作用,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一体化、减污降碳、守护安康“五个十大”项目。推动民间投资稳存量、政府投资拓增量、资产盘活挖潜量,力争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70%左右。抢抓国债增发、预内资金规模增加、专项债拓展投向、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机遇,强化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持续抓好嗨够湘潭消费节等促消费品牌活动,力争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6.5%左右。进一步推动“湘商回归”,强化“三全招商”,深入开展“百名潭商”联络拜访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平台“走出去”。
(五)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力。在绿心中央公园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项目。加快推动4条融城干道建设或完成前期工作。优化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环线运营管理,提升湘潭北站服务能力。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加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互认共享。积极争取国省县城城镇化试点示范政策支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创建绿色完整社区。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五片百村”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总产量121万吨以上。开展新农民万人培训计划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
(六)突出全面绿色转型,提升环境承载力。编制实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支持减污降碳十大项目。深入推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工作。强化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运营。完成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和“洞庭清波”专项行动问题整改。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环境安全事故。坚决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落实新增耕地长期种植管护,确保新增耕地一亩不假。
(七)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民生保障力。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探索打造湘潭市公共就业服务样板。抓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若干管理规定、旧欠问题处置办法。持续推进社保参保扩面。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产业提档升级。加强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和调控工作,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稳。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持续整治校外违规培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持续做优做强“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全力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加快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DRG支付方式改革。
(八)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提升风险防控力。深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强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抓好能源安全保障,坚决守住民生用能底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全力以赴“保交楼”,如期保质完成交付任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持续推进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加强寄递物流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专项行动。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杜绝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积极应对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设乡镇应急(消防)站10个,实现应急避难场所45个乡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