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湘潭如何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深秋时节,丰沃的莲城,处处涌动生机。
看项目,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
看企业,“小巨人”“隐形冠军”们,争相与长沙、株洲的科研院所、机构“牵手”合作,加速驶上发展新赛道。
看配套,瞄准长株潭都市圈巨量人流、物流等资源,联东U谷·湘潭九华国际企业港、湘潭高新区金荣·湘潭国际工业园、湘潭柏屹自主创新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
看融合,第一时间出台方案措施,鼓励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在湘潭开花结果。
“抓好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全面落实‘强省会’战略,是推动湘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牢牢把握大局大势,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中展现湘潭新担当。”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湘江潮涌,大道如虹。乘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东风,且看伟人故里湘潭一路行来一路歌。
“引擎”轰鸣 激活发展动能
10月1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九华车辆基地建设工地,绿化和附属工程扫尾施工正在紧张进行。
“抢抓工期,马不停蹄,疫情防控期间也不能松懈。”项目相关负责人成伟告诉我们,9月16日,项目全线“车通”。眼下,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进行附属结构施工,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试运行。
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起于沪昆高铁湘潭北站,自南向北沿潭州大道穿越湘潭经开区、湖南湘江新区。作为长株潭一体化30个标志工程之一,该项目对促进长株潭融城核心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4月28日开始首桩施工后,湘潭市委、市政府始终给予项目鼎力支持,有关部门组建专班服务对接,为项目建设提供便利。”成伟说。
距离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湘潭北站工地约6公里,是蓝思科技湘潭生产基地。
作为长株潭一体化30个标志工程之一,蓝思科技湘潭生产基地已于2021年3月开园投产,有望成为长株潭电子信息产业新的核心增长极。
将视线转向另一边。10月8日,位于湘潭天易经开区的网营物联(长株潭)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建设正酣。再过1个月,3栋高标准仓库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届时,长株潭地区又将新增一张面向全国的新名片。
如何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强产业是关键,而强产业的关键在抓项目。今年来,湘潭以“千百十”工程为抓手,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专门成立湘潭市“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建设总指挥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达效。
多子落,带动全盘活。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轮全面聚焦项目、全员拼抢项目、全心服务项目、全力攻坚项目的热潮,在湘潭掀起。
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项目建设势头之强劲,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
沪昆高速醴娄扩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湘潭境内全线施工便道基本接通,控制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新韶山南路(西湖路至昭山大道)加快建设;
推进现代化长株潭智慧电网建设,国网湘潭10kV及以下城配网工程、国网湘潭10kV及以下农网工程进展顺利;
……
省发改委最新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湘潭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名全省第一。
“动力”澎湃 擦亮发展底色
今年5月26日,是每个“龙牌”人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单杨领衔的“单杨院士创新团队龙牌食品工作室”在湘潭揭牌成立。
一边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产品、湘潭美食名片,一边是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在业内看来,二者的“联姻”,已不仅是一次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有益尝试,更是湘潭全面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不遗余力链接三市资源、使之发挥1+1>2作用的见证。
众所周知,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中,要敲开高质量发展大门,湘潭必须握好“科技”和“人才”两把“金钥匙”。而引进人才的第一步,是自己主动走出去对接。
为促进本地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湘潭市积极把“城市名片”送往长沙、株洲的名校名院名所。经过努力,湖南华研实验室、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3D打印精准医疗(湘潭)研究院、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创新载体,纷纷落户湘潭。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与湘潭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初步意向,与长株潭范围内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连续两年实行“揭榜挂帅”,建立“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解题”的组织模式,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1—9月,湘潭市技术合同额超过140亿元。
此外,湘潭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培优提质平台能级等方式,为服务长株潭产学研用注入汩汩“活水”。
例如,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今年以来,在湘潭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嘉宾席上多了不少“新面孔”。
这些“新面孔”不是别人,正是长沙、株洲、湘潭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们。在市委、市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牵线下,这些“最强大脑”与长株潭三地企业开展各类合作,有的甚至已经与本地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为三市人才、产业、科研发展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乘着长株潭一体化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感受到湘潭的魅力。”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湘钢、埃普特与中南大学签约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湘潭高新区成立全球首个碳基芯片传感器公司;千智机器人、湘电动力、江麓集团、正芯微电子、华研实验室等省科技专项项目通过省专项验收,新增产值超12亿元。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高端人才不断汇聚,软件信息、人工智能、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型产业风生水起……在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的航道上,湘潭再次标注了新的刻度。
红利释放 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不论是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还是“强省会”战略实施,其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是宜居乐业,是人民至上。
瞄准“大民生”,“融”出新温度!
为提高城市民生资源便利共享水平,湘潭拿出更大抱负、更高标准、更实举措——
医疗方面,市政府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湘潭市人民政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初步达成一致意见;依托湖南健康产业园医学、医疗、医药(三医)创新中心,引进大健康医疗、康养、研发等相关企业6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湘潭市部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微信公众号已对接省电子居民健康卡卡管平台,进入使用测试阶段。
教育方面,出台《关于深入开展“三高一创”行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意见》,三所市属高职院校制定了与湘潭产业发展相吻合、与国省政策相配套的工作方案,全力打造职教高地;湘潭九华砂子塘潭州小学已于9月5日正式挂牌开学;长沙市一中支持办学的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湖南师大附属九华步步高小学均已顺利开学。
政务办理方面,大力推动服务专区建设,“e潭就办”App完成移动端长株潭服务专区建设;全面推广应用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和车辆道路运输证共三类九证电子证照,“湖南道路运输App”(运证通App)同步上线。
……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曾经壁垒森严的交界地正在被全方位打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三市越发“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市民。
湘江畔,敢为天下先的脉搏已跳动千年。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湘潭,这位务实奋进的弄潮儿,正以紧跟时代、胸怀大局的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应和着时代发展节拍,乘风破浪、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