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动交流>在线访谈>图文访谈

创新研学模式 强化要素保障 全面推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走深走实

嘉宾: 邓望军

职务: 韶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时间:2024年06月28日 09时

摘要:6月28日,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望军做客湘潭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就“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文字实录

  主持人:为确保“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如何强化各类保障,确保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红色研学的实效?

  邓望军:提升承载能力是高效、安全、有序承接好“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研学各方面需求的重要举措,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规划保障、机制保障、基地保障情况下,我们坚持盘活存量与新建设施相结合,不搞大拆大建,加快实施韶山全域资源品质提升工程,确保日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推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走深走实。

  具体实施路径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统筹指导,省韶山管理局协同联动,组建专班全过程协调、指导活动开展。我市将“我的韶山行”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来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一线协调调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随机跟团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韶山市相应组建工作机构,成立综合协调、对外联络、计划调度、教学教研、环境卫生、安全保障7个工作组,党政主要负责人三天一调度,举全市之力全面保障活动平稳有序开展。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要求,坚持思政教育本质属性,专门成立公益性事业单位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作为承接主体,统筹调度各方力量,确保育人效果。

  二是强化规划保障。由省发改委统筹指导,省委宣传部和省发改、教育、财政、交通、文旅等部门协同联动,经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我的韶山行”规划策划书。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和“我的韶山行”溢出效应,我市同步编制《打造以韶山为龙头的经典红色名片规划》和《打造韶山经典红色名片实施方案》,与韶山全域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一体推进,实现全域“一盘棋”管理。

  三是强化机制保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团队现场观摩指导,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统筹,联动省韶山管理局所辖等红色教育资源,韶山红旅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加强研学食宿和地接服务保障,通过近一年完善和优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前期对接、计划调度、研学助理、课程研发、交通组织、营地管理、食宿保障、医疗保障、安全保障、督查整改、双向评价等全过程一体化的运营机制。常态化安排人员全程跟团,对每批研学团队活动组织进行复盘调度,实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改进方法提升效率、提炼经验形成标准”。同时,韶山市深入实施“文旅兴城”三年行动和“凝聚合力 靶向治旅”全员行动,掀起全民兴旅和全民治旅热潮,推动了韶山旅游服务和环境整体提质。

  四是强化基地保障。对照营地标准化建设要求,对韶山学校思政教育实践营地进行整体提质改造,满足同时承接1000人的食宿和教学需求。根据过渡期安排,采取市场化方式租赁世纪明德韶山营地1000个床位,并按照封闭式管理、全方位安保以及规范化课程等要求投资200余万元进行标准化改造,使“我的韶山行”日接待能力达到了2000人。在韶山市天鹅山片区规划建设“我的韶山行”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拟建设研学食宿营地(接待规模5000人)、科技创新综合实践馆、“潮青年”主题红街、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馆、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数字展示馆等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更好促进景城融合、主客共享。

  主持人:如何做好“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安全保障?

  邓望军:做好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是研学旅行安全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坚持“研学优先,安全第一”的原则,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全力确保“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一是强化交通保障。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科学制定交通组织方案,增设执勤点位、安全设施和专门通道,每天安排4名交警和27名安保人员全程护航,与高速交警护送无缝衔接,实现交通保障闭环。在省交通部门支持下,有序推进润泽路和停车场建设,规划设计“四路六点一片”工程。四路:即东线改扩建斜柳塘至铁皮村公路(润泽路);北线新改建韶山领墅至如意村公路(北京路东延)、朝阳村至镇泰小学公路(迎宾路东延);西线改扩建交通换乘大坪卡口至黄田研学基地公路(韶荷线),全面提升对外通道服务水平。六点:即围绕东、北、西三个游客换乘点,新建润泽、清溪、韶荷旅游驿站;新建纪念园东门停保场,为研学车辆提供夜间集中停放、车辆集中维护保养等服务;新改建换乘西、张旭冲两个旅游驿站。一片:即提升景区内部路况,对核心景区内韶山市农村公路重点路段实施“白加黑”、“白改黑”和路面中修工程。同时,加强研学车辆和列车调度保障,实施智轨项目,全面构建景区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

  二是强化安全保障。把研学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全方位、全流程的研学安全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全力保障研学行程的交通安全,对标营地安全标准和景区安全应急能力建设需求,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10余个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安排专人蹲点值守,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确保万无一失。安排7名医生负责营地和跟团,在景区设置急救站(点)16个并配备AED,开展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培训。按照教育部门管理规范,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审核,严把政治素养关。

  主持人:如何提升品牌输出能力,让红色研学更有吸引力?

  邓望军:寓教于乐,是研学游的初衷。我们将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生动讲好红色故事,把韶山全域丰富的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坚持研学优先、课程为王、安全第一,形成“对接常态化、导师专业化、课程标准化、线路精细化、保障规范化”的红色研学新模式,主要从五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丰富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设计研学前、中、后全流程,省教育厅组织全省思政专家对课程严格把关。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创作《恰是风华正茂》思政大课,推出“展教结合”思政微课、音乐思政课,组织韶山市所有学校的优秀思政教师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和课程研发专班,深挖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讲好毛主席的故事、韶山英烈的故事、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研发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表现形式,由传统讲述式教学转变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打造“韶山思政课”系列精品课程,把育人功能贯穿学生在韶全过程、各环节,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目标。

  二是“文化+科技”赋能。进一步优化“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科技手段创新课程表现形式,让思政课堂具有视觉冲击力、听觉震撼力和精神感染力,让学生在场景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聆听毛主席求学立志故事、了解毛主席生平伟大事迹、感悟革命先烈牺牲精神。

  三是培育优秀师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建立红色研学专家库和师资库,成立红色研学专家评审委员会,进一步夯实人才保障。为满足大思政课、晨间课等授课需求,配备30余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其中专职教师11名,从韶山市1000多名教师中选拔20余名教师充实思政师资队伍。

  四是拓展研学线路。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按照“分类推进、逐步纳入”的原则推进教学点改造和课程开发。实施现场教学点盘活和提质改造,延长毛泽东同志故居和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开放时间,开发核心景区夜游产品,做到游客和研学学生错峰参观。鼓励区域范围内优质的红色资源升级改造成为寓教于乐的现场教学点,经宣传、教育部门评估认定后,逐步纳入红色研学课程和线路,进一步满足研学需求。

  五是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对接常态化、流程标准化、服务精细化、队伍专业化、安全规范化”的要求,韶山市选拔打造了一支含研学助理、计调、餐饮住宿、医疗保障、消防安保等方面共200人的专职团队,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业培训,实现专业化承接。由文旅部门牵头,组织对研学助理进行培训考核,86人取得研学助理资格证,其中11人已取得教师资格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出台研学助理的“十个严禁”和行为规范,强调无微不至、和颜悦色、温暖如春的带班方式。

  主持人:如何发挥红色研学的带动效应?

  邓望军:我们将坚持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为依托,加快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持续放大红色文化的溢出效应,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发挥韶山景区溢出效应。充分发挥核心景区对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韶山市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打造“日出韶山”红色旅游组团;以推动天鹅山片区的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心向韶山”红色教育组团;以推动红色文创产业园建设,促进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打造“写意韶山”红色文创组团;以推动景城融合、主客共享,建设集“夜食、夜娱、夜购、夜宿”于一体的夜间消费聚集区为重点,加大对夜间消费品牌的引导以及对夜间消费集聚区的政策支持,打造“嗨购韶山”夜间消费组团;以推动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赋能乡村业态的内涵增值为重点,打造“田园韶山”美丽乡村组团;以推动调研考察及劳动实践等主题研学活动为重点,打造“启航韶山”研学实践组团,实现红色文化外溢效应最大化。

  二是带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我的韶山行”品牌化。通过注册“我的韶山行”商标、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等,整合打通“我的韶山行”线上运营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可以市场运营的文旅品牌。带动社会化研学规范化。对社会化研学机构实行准入制、年审制、报备制,鼓励优质研学机构组建合作联盟,着力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整体提升韶山红色研学效果。向市场化研学输出标准、线路、课程,打造串联韶山全域、东山书院、乌石、花明楼、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红色资源点的三天两晚精品线路。带动红色培训规模化。发挥韶山干部学院和各级党校的作用,建成一批红色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争取中联部非洲文化交流中心项目落户韶山,与湘潭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全国毛泽东论坛和新时代中小学“大思政课”研讨会等活动,打响韶山红培品牌。带动红色文创产业化。弘扬好历史文化,传承好革命文化,建设好现代文化,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与湖南卫视、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协同合作,打造“韶山-马栏山”音视频文化科技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文创产业园,创新文化科技研学产品,策划举办红创大赛,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带动文旅消费年轻化,同步引进高校研学基地落户韶山。策划举办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鉴赏大赛等文化节会活动。带动文旅产品多元化。补齐韶山高端民宿酒店、沉浸式体验产品、特色演艺、夜经济消费品牌和元宇宙数字科学概念产品等业态短板,吸引更多的人留宿过夜,延伸文旅链条,提升消费水平。带动旅游服务优质化。加快“吃住行学研用”产品迭代升级,提升住宿、餐饮、讲解、交通、文创等水平,提高红色文旅产业附加值。统筹推动城区、景区研学扩容和银田实践基地建设,带动城景村融合发展。带动资源配置市场化。积极筹办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带动韶山全域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优化、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实现“办会兴城”。

网友心声
  • 用户昵称:
  • 发表内容:
  • 验证码:
  • 提交 重填